财务小张最近比较丧。
上班路上、午休时、下班以后,他总是不自觉地刷着有关chatGPT的新闻。
“同事都说,我比马斯克还关心ChatGPT的进步。”小张自嘲。
但小张并不是一个科技迷,也没有对人工智能的深入了解,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他偶然间刷到的一条信息说起。
“那是一篇讲chatGPT怎样生成财务报表的新闻。”小张回忆,“看完我直接一整个惊呆了。那一秒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我领不到养老金了。”
从那天开始,“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想法就走火入魔般地成为了小张茶饭不思的“人生结局”。
AI驾到,吓人一跳
小张的忧心并非空穴来风。自从chatGPT突然“带资进组”、“大杀四方”开始,“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这几个月一直都盘旋在互联网热搜榜上。今天哪个明星被AI换脸了,明天AI作画的特朗普又来中国送外卖了,后天兵马俑又在北京沙尘天骑行长安街了……
AI好像一下子变得“无所不能”,吟诗作对已经是小意思了,现在都可以直接做视频、写代码、做报表了。
网友们都很恍惚,怎么昨天还是只能上闹铃、放音乐,时不时把网页搜索结果直接丢给你的“人工智障”,一夜之间成了名校毕业才华横溢的“高材生”了?
甚至有许多网友开始讨论,自己将来某一天就要被AI“优化”了。微博上,许多设计师惊呼自己要失业了,AI生成的设计图“神速且高级”,简直“不讲武德”,直言自己“快没饭吃了”。
这样的情绪,也弥漫在包括小张在内的许多年轻人心里,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工作有着一个共同点:日复一日的规律性操作。而他们忙碌一整天制表、整理数据,累到加班才能完成的KPI,让AI几秒就搞定了。
他们觉得,自己注定会成为AI发展的牺牲品,变得“没有利用价值”。
AI成了人人趋而避之的“超级卷王”,名号已经在职场打响。
另外,前阵子火爆的AI换脸,也让很多人担心,原本在大数据时代面临危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可能也将被AI“攻城略地”。
这都还只是个人的担忧,当网友看到AI杜撰了2001年美国不曾发生过的大地震新闻图片,看到九十年代“钢铁侠”进村和农民攀谈,充满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张张“旧照”,让他们愤怒地发出了灵魂质问——
“以后谁还相信历史,谁还相信真实?”
看到这,先别激动,把情绪冷静下来。
AI其实没你想得那么牛
我们或许有点把AI“妖魔化”了。
“语言模型、神经网络算法等AI技术并不新鲜,上个世纪已经出现,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迭代,加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直至ChatGPT问世,自然语义处理大范围进入到具体的生活应用场景,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冯子轩表示 。
AI做了很多年,烧了很多钱。背后当然离不开财团和投资商的不断投入。
AI不是“横空出世”的齐天大圣,它的诞生可以说一直在人类的控制之下,没那么邪乎。
况且,你的工作也没那么容易就被AI替代。
“未来,人类在知识记忆和学习上很难与AI抗衡,但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同理心、价值观等是不可被替代的。”冯子轩教授说。
情感、创新力、价值观、情怀,是不可能被AI替代的。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教授说:“即便是很多我们以为的重复性劳动工作,其实也包含着创新性在里面。就比如财务工作者,AI作为一个数据模型,做通用的分析还行,但是财务工作肯定还包含公司的业务场景、现金流,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的特点等内容,这种是AI不能替代的。与其说有些职业注定被AI替代,不如说AI注定会替代一些技能。”
虽然AI的发展剧烈冲击劳动力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其替代的不是人本身,而可能是不会使用AI的人。
“以前可能公司招人会要求用word、ppt、excel,但以后招聘可能就会要求熟练使用chatGPT了。因为它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但即便替代了技能性的工作部分,创造性的部分,它永远不能完全替代。”梁正教授说。
看到这儿,或许财务小张会放下对chatGPT的恐惧与芥蒂,开始搜索AI使用说明书了。
AI“变质变坏”,我们也有招儿
几个月以来,除了带来对失业的恐惧,AI还带来了许多模糊真实边界的“成功案例”。这些恶搞也好、无心也罢的成果,引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真实性的怀疑。
你或许不相信兵马俑能骑行长安街,但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里,说不定真有长辈把这件事当成新奇的新闻,一本正经地说给你听。
你可能不相信某某明星会出现在夜店里,但就是有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会对AI换脸的图“宁可信其有”,并且无比严肃地说:“看,这明明就是他的脸。”
AI引发了一场关于个人隐私安全和真实性信任的巨大危机。
“这其实就是任何一项新技术诞生时会发生的情况。”梁正教授指出,“我们怎么办呢?一方面,不管是什么新技术,现有的法律伦理上的规范不能突破。”
说白了,创作可以,触法必究。
“另一方面,例如比较模糊的领域,比如AI生成内容涉及的版权认定、真实性审核等问题,我们也必须通过多方讨论、用立法或者一些规制手段去解决。”梁正教授说。
“当前,人工智能伦理引发强烈关注,我们需要关注人机共存时代伦理秩序的更新与发展。我们也需要注意技术标准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问题。”
在冯教授看来,法律规范是刚性的,我们需要在法律规范与技术发展中找到平衡之道。
“人工智能领域治理应当具备场景视野与问题导向,逐个突破,避免立法体系的‘大而化之’,防止方案不精准引发的规制失灵。”冯教授说。
此前,国家网信办出台生成式AI管理办法。两位教授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
“相关主管部门的应对速度较快,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性、责任追究机制等关键问题均有触及,体现了兼顾安全与发展的监管思路。”冯子轩教授说。
“主管部门的动作很快,而且关键问题在办法中都有提及。比如生成内容的合法性、涉及个人数据的知情权问题等等。”梁正教授说。
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武器,让AI在手中成为利刃而不伤及自身,让新技术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台阶而非滑梯。
面对AI,焦虑大可不必
你的工作没有那么容易就被AI替代,所以只要做好手头的事,不断地在一件件工作中学习成长,培养出你独一无二的观念和创新能力,就足够了。
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脸会被嫁接在别人身上,成为哪个没听过的故事里的主角。未来,真实性和合法性,会给AI套上紧箍咒,牢牢守护你的权益不被侵害。
你也无需顾虑历史会被篡改,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曾经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会随着科技发展而扭曲走样,他们会被贴上艺术再创造的标签,为你展示另一个平行宇宙里可能发生的故事。
毕竟,AI不是我们,面对夜空,它说不出“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望向山河,它咏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一页书信,它想不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I无法感同身受,不能热泪盈眶,更无从心潮澎湃。
是的,AI只是工具。你可以用它,完成年幼时没能吃到生日蛋糕的夙愿,踏上一场未能成行的旅程,看一场错过的电影,和远方的亲人拥抱。
AI也只不过是AI,而你的人生却是一场真实而丰饶的体验。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