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30日电(记者周琳、龚雯、孙青)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东海大桥上,车流如梭。桥面最右侧车道上,数辆集卡高速行驶,互相保持着相同车距,形成整齐队列。这些集卡正处于无人驾驶的状态,场面井然有序。
7月18日,两辆上汽友道智途旗下的5G+L4智能重卡(右)列队行驶在东海大桥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东海大桥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场景,来回72公里的物流环线,涵盖高速公路、码头等复杂场景。
变道超车、紧急避让、泊车入库,智能汽车行驶精准。就在7月18日,东海大桥最右侧车道上,多出了“自动驾驶专用”几个大字。东海大桥这条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也是上海首条为自动驾驶开辟的专用车道。
“我们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揭榜了这个创新项目。”上汽友道智途CEO王瑞说,早在2019年,公司和监管部门成立联合项目组,通过重重技术攻关,当年正式启动全球首次“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运营。
自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18年开始在上海举办以来,每年都会面向全球发布多个“揭榜挂帅”的重大场景,四年来已总计发布30个,覆盖交通、制造、医疗、金融、文旅等百行千业,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不仅赋能百业,人工智能技术和场景深入融合,也不断探索如何更好赋能百姓的美好生活。走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这里已经搭建了上海市跨区联动的医疗场所5G应用专网,通过率先探索基于5G+AI的急诊急救一体化新模式,打造“将急诊室搬上救护车”、院前院中无缝衔接,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的场景。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受访者供图)
“去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我院系统地介绍了对‘未来医院’的构建想法。通过一系列创新,我们如今已经申请到了国家级的项目,正在建设新型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让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医疗器械,成为医疗领域客观公正的‘高级评判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处处长祝延红说。
“通过‘揭榜挂帅’等新形式,我们从给政策、给项目,更新为给机会、给场景,以人工智能的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上海共105个人工智能项目签约,总投资达805亿元。”上海市经信委人工智能发展处副处长孙跃说。
如今,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形成了从核心芯片、算法平台、智能终端产品到行业应用的强韧产业链。人工智能行业在上海全面开花,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正助力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位于上海张江的微创机器人公司,这里不仅孵化出可以实现跨越千里的5G远程腔镜手术机器人,也研发出骨科手术机器人,用数字化方式赋能医生的“手”(机械臂)、“眼”(导航)和“脑”(智能规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医生正在操作微创机器人——图迈手术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得益于市场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加快增长,公司的手术机器人已覆盖全国三四十家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公司近30个培训中心已全面启动和使用,培训超过200名临床医生。”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超说。
上海市经信委数字显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四届至今,共吸引了2000余位国内外重要嘉宾演讲,600余家重点企业参与合作,155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累计达1107亿元。孙跃表示,即将在9月1日召开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还会再发布新一批场景,形成“会产”循环联动,凸显溢出效应,让会议成为引进产业项目“会客厅”、展示产业成果“大舞台”、优化创新生态“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