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上海报道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东数西算”、“大模型”等成为高频热词,背后体现一个共同特征:数据规模正在巨量增长。在此背景下,AI芯片、算力芯片面临巨大商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逐步拥挤的赛道,以及既有玩家砌起的壁垒和护城河。
9月3日,推理、训练芯片开发商燧原科技宣布,推出集成化数据中心产品,将绿色低能耗和“交钥匙”集成化功能作为新卖点。从“点亮” 芯片到寻求营销策略,国产AI芯片也正经历成长蜕变。
燧原创始人、董事长、CEO赵立东指出,AI硬件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获取不易,国产厂商需要更好的竞争策略。
算力研发仍需加强
算力、算法、数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赵立东向外界指出,算力市场上的国产供应空间巨大,但若想促进市场格局变迁,中国厂商需要采取更优策略。
赵立东介绍,中国市场的丰富数据量和算法自主性,给AI业发展提供了两驾“马车”,但第三驾“马车”即算力仍然显得薄弱。
有数据显示,在2025年,中国数据量将增至48.6ZB,占全球数据量的27.8%。在算法方面,2020年中国在学术期刊上有关AI的论文引用率占比为20.7%,高于美国的19.8%。另外,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中国均有世界领先的算法提供商。
然而在算力方面,中国尽管是全球最大的AI算力市场,但90%左右以上的市场都被海外主流厂商瓜分。
“算力研发需要软件和生态的配套,是几十年的研发心血积累。”赵立东称,因此海外龙头硬件商目前占据较大的竞争优势。高性能计算芯片,既是支撑人工智能算力最核心的技术,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目前的短板。
赵立东称,中国AI芯片、GPU芯片从业者,必须做好长期深耕的准备。“不要期望一夜超过当前主流产品。”他称。此外,他又指出,需要寻求一部分客户成为长期的成长伙伴,还需要建立丰富的应用和生态,芯片创业者才能获得长期生存和创新的“土壤”。
赵立东指出,人工智能目前在互联网、智慧城市、金融、制造和能源等四大领域应用最为丰富。
低能耗及“交钥匙”成市场迫切需求
目前,国产AI芯片和GPU芯片市场竞争正在“白热化”,国产芯片玩家们正在挖掘市场“痛点”、打造产品“卖点”。
数据处理量的激增,导致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正日益变得可观。此外,人工智能还处于市场渗透的初期阶段,因此“交钥匙”式的服务,是行业用户的普遍需求。这两大“痛点”被部分芯片设计者敏锐地捕捉到了。
9月3日,燧原科技宣布,推出加速器集群产品云燧智算机(CloudBlazer POD),预计将有利于实现智算中心的双碳目标。据该公司介绍,该款智算机的能效指标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可降低至1.1及以下,通常这个数字越接近1,就代表越“绿色”的能耗。
该公司又称,计划协助客户降低从交付部署到后期上线及运维管理全生命周期中的优异总拥有成本(TCO)。这反映芯片设计商的工作不再止步于“造出来”,还需要提供辅助上线和运维的增值服务。
分析市场“痛点”,燧原称,软件运维复杂、方案选型难、各厂商产品兼容未知等,令客户在搭建数据中心的过程中感到困难。在整个基建期内,交付周期长、沟通成本高、管理周期长,令TCO居高不下。
值得留意的是,国产AI芯片商从单纯“造芯片”走向讲求运维策略,似乎是行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不过,国产AI芯片的赛道越来越拥挤。根据上海经信委不久前的披露,仅在2021年,上海市就见证了17颗国产AI芯片的“点亮”(行话,指电流顺利通过芯片,意味着可用,后续经测试修正可进入量产阶段)。
人工智能落地场景增加,也是催促芯片设计商提高竞争力的一大动因。在燧原科技于9月3日发布的《“东数西算”战略下绿色智算中心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该公司指出了智算中心全链条的三条发展道路。
燧原称,在上游,需要推动智算中心绿色集约发展,发挥“源网荷储”一体化作用;在中游,应加快推进AI芯片国产化及规模化落地,令智算中心自主可控发展;在下游,应推动“东数西存”转向“东数西训”模式,推动智算中心降本增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