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7月6日至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及世博展览馆举办,并在浦东张江、徐汇西岸设分会场,同步在闵行等产业集聚区开展同期活动。
在今天的开幕式上
大咖们都聊了啥?
↓↓↓
马斯克:
全自动驾驶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
这次预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现实
7月6日上午,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表演讲,他判断,汽车L4至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对此他表示非常有信心,“我以前也做过预测都错了,但我觉得此刻做的预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于现实。”
马斯克介绍,当前特斯拉已经非常接近没有人类干预的全自动驾驶状态,在美国的道路上测试很少会需要人工干预,他自己在驾驶搭载最新FSDBeta版技术系统的特斯拉时,基本上全程不需要摸控制器。他认为全自动驾驶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会让大家告别无聊的驾驶过程,同时增加汽车的使用率。一般情况下,一辆家用车一周大概会使用10到20个小时,但对于全自动驾驶汽车来说,使用时长可能会达到50到60小时,所以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使用率将比过去增长5倍。
同时他也提到,特斯拉非常有兴趣为其他汽车制造商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分享和许可。
另外,马斯克再次谈到他对人工智能的复杂看法。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文明正产生着非常深刻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数字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机器计算能力和生物算力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机器和生物的算力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工智能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低,这将是一个根本性的深度的变化。但人们需要对深度的、全面的人工智能保持担心,包括全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没有做这方面的研究,其他公司在做全面人工智能研究,但是我觉得需要有一些监管对他们进行监督。”
马斯克还不忘给中国点赞:“中国有非常多聪明智慧的人们,我一直非常钦佩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干劲。”“中国一旦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的话,他们一定都能把这个产业做得很好,在中国,各个经济领域、各个产业都是这样的。当然也包括人工智能产业。”“所以我相信,中国会有很强的人工智能能力。”
演讲最后,马斯克说:“今年我只能在线上表达一些观点,我期待下一届能够线下参加。”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透露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大的不同”
和往年一样,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大会开幕前,特地花了一下午去大会展馆转了一圈,在今天的开幕式上,他说:“我发现了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大的不同。”
胡厚崑表示,今年大会与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ChatGPT的出现,把人工智能推到了一个新的风口。“可以说,人工智能,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没有之一。”
“昨天下午,我在展馆里面看到,大家一方面是围绕大模型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大模型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都展出了非常多的成果。我想这一切都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正给我们带来新的期望。”
方向清晰了,那么就是路径问题,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是要脚踏实地,推动人工智能走深向实,赋能产业升级。
面向未来,华为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有两个着力点:第一,打造强有力的算力底座,来支撑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第二,真正让人工智能服务好千行百业,服务好科研创新。
胡厚崑说,多年来,华为深耕算力,主要聚焦在鲲鹏和昇腾的根技术上。通过架构创新、发展生态及共建算力等手段,来支撑未来算力底座的打造。
在中国,客户的算力需求多种多样,华为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模式来进行算力的建设。面向政府、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华为有灵活的模式可供选择决策,让算力不再成为瓶颈。
胡厚崑表示,华为云发布的盘古大模型,关键是走深向实,面向千行百业,为生产活动服务、为科研创新服务,让人工智能创造价值。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已经深入金融、制造、政务、电力、煤矿、医疗、铁路等10多个行业,支撑400多个业务场景的AI应用落地。他最后透露,在明天的华为云开发者大会上,盘古大模型3.0即将发布。
图灵奖得主杨立昆:
如果人工智能只被少数人控制,这不可以!
“超级人工智能有着比人类更强大的能力,他可能会有积极的未来,但也有概率会出现负面的未来。”7月6日,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开幕式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演讲时首先抛出了对人工智能的疑问,引起了后续众多业界、学界人士对此的热议。
马斯克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机器人和人类的比率”。未来总有一个阶段机器人的数量会超过人类,这既会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人们需要考虑怎样对这类深度人工智能监管。
2018年图灵奖得主、Meta AI基础人工智能研究(FAIR)团队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则表示完全不同意对人工智能进行严格监管。他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可控的方法,设置安全围栏等方式,使它们不会出现欺骗和支配人们的行为。这可能会不容易,但可以做到。“长远看,要让人工智能平台安全、良善,就是让它开源。未来每个人都能通过人工智能助手和数字世界沟通。如果人工智能只被少数人控制,这是不可以的。”
在炉边对话环节,微软原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和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赛义夫·拉曼也就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沈向洋认为,对AI管控的分歧可能源于视角的不同。“从学界的角度来说,要做开放的研究,像我是来自业界的,开发AI产品的,我非常同意还是要有一定的监管,有一定的保障,因为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赛义夫·拉曼表示,如IEEE一样的行业组织可能是防范AI安全性问题的重要力量。他表示,目前人工智能项目需要大算力,大部分都是不能够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像IEEE这样的行业组织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科学家、工程师和开发者共同讨论他们所做的工作,以此来确保控制AI研发的安全性。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
中国年轻学者已在大模型基础理论上取得突破
大模型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共同关注的热门方向,发展十分迅猛。在7月6日启幕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有一位中国年轻学者在一年多前实现的算法突破,不仅是应用进步,也是理论贡献,受到了国际广泛关注。
姚期智说,在ChatGPT之后,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有多重感知能力的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自主学习新技能。而这位中国年轻学者的贡献,就是把机器人的学习速度提高了数百倍。
“按照一般的机器人强化学习方式,学习新技术常常要几个月时间,这太慢了。”他说,得益于这位年轻学者的研究,强化学习现在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这不仅解决了实用问题,也是做出了理论贡献。姚期智说,在过去六七年里,人工智能最高层一直有“路线之争”,就是要不要走强化学习这条路。中国年轻学者的突破,把天平做了倾斜,就是我们现在这条路对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发展,姚期智认为,最容易想到的场景就是文书工作,基于大模型的语言,更多的工作可以交由机器来做。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袁洋则看好自身从事的智能医疗行业,他认为,大模型其实是在学习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医疗里存在大量的关系,比如患者的症状与症状之间、与药物之间等等,相较于人类,大模型可能会做得更好。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Moonshot AI创始人杨植麟构想未来AI会与人拥有共同的记忆。“当前我们还是需要每天给AI灌输内容,提供很多上下文,未来可以通过新的方式,打开更大的使用想象空间。”
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潘新钢指出,当前AI在图像生成上表现很好,之后在视频以及三维内容生成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以帮助设计师、艺术家、动画制作者以及视觉特效师等,去更好更高效地创作高质量内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吴丹璐 俱鹤飞 戚颖璞 束涵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佳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