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EB3专题 >  正文
服务好“三农”与民营经济 农村中小银行的突围之路
发布日期:2023-08-26

经济前瞻论坛2023年会·农村金融论坛

徐春培

农信社、农商行等农村中小银行长期扎根县域和乡村,是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在服务乡村振兴、支持民营经济和城乡共同富裕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日前,在由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经济前瞻论坛2023年会·农村金融论坛的互动论坛环节,围绕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民营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郑醒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业务三处处长白澄宇等嘉宾进行了讨论。

“农信系统是当之无愧的支农支小主力军。”郑醒尘评价道,如果从全国总量规模来看,农信系统发放的贷款,平均44%是流向小微企业的。从普惠型小微企业统计指标来看,全国三分之一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是由农信系统提供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农信机构发挥的作用就更大,有的省份小微企业贷款的四分之三是由农信机构发放的。

在谈到目前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的困境时,郑醒尘认为,农信机构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深化,大银行具有规模优势,盈利能力强,能提供更优惠的利率,在利率定价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二是中小银行难以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这些挑战背后,也蕴藏着农村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农信机构如果能够发挥大量业务人员在一线生根、点多面广接地气的优势,转变业务模式,也许可以找到一条突围之路。”

郑醒尘建议,第一,要抱团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共享资源和业务合作降低成本,增强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二,要融入社区,与客户相互了解并增进相互信任,建立感情。第三,要提供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额外的更有价值的服务,增强客户黏性。第四,要加强同地方政府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互补性合作,从而可以提供综合性服务和规避潜在的信用风险。第五,要开展数字化创新。农村中小银行要着力将服务嵌入到数字化服务场景中,更好地发挥自身贴近基层、扎根基层的优势。

周立认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贡献,可以用“56789”来高度概括。“5”是指民营经济贡献了50%的税收;“6”是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产值;“7”是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是80%以上的劳动就业;“9”是90%以上的企业存量。“民营经济已不仅仅是半壁江山了,毫不夸张地说,民营经济的贡献极大!浙江的民营经济主体已经突破1000万户,平均6.6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周立列举数据评价。

“农村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应该是一种鱼水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周立认为,农信社、农商行与其他大银行不一样,依托的就是小而微的农业和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优,就必须和民营经济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甚至是生命共同体。只有真正形成鱼和水的关系,农村中小银行与民营中小微企业才能共生共融,才能够共同发展。

周立建议,农信社、农商银行要深化银企对接,用好政策工具,扩大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对民营企业的服务能级,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劣势,另一方面也一定要认识到农信社、农商银行只有坚持“姓农、姓小、姓土”才有特色优势。应首先追求做小做深,或者做美做土,通过服务价值的增值来弥补其他方面的劣势。针对城区市场和农村市场,宜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城区市场“一企一策”,给每家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方案,这是其他大银行做不到而农商银行可以做到的,有人力、又接地气。而农村市场,可以通过“整村授信”“综合授信”,让农户通过手机银行随时用贷,以指尖操作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厘米”,把服务做深做细做透。这样必然能够与广大小微企业、农村客户真正形成鱼和水的关系,彼此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农村客户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黄斌提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黄斌认为,这是一个两头都需要努力的工作。一头是实体经济端,农村中小银行要结合区域经济实际,结合当地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等禀赋条件、特色资源,聚焦当地最具效率和发展潜能的产业进行支持。另一头是金融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改革和创新。创新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去降低金融端的交易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客户的获取能力。对农村中小银行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发展普惠金融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更好地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激发基层银行的活力。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推动农信社改革化险。概括来说,金融支持经济,金融端既要通过创新发力,也要通过改革来保障行稳致远。

“新发展阶段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当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唯有创新才能找准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白澄宇说。

白澄宇认为,现在人们所说的“三农”,与传统意义上的“三农”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是新农村、新农业和新农民。展望未来,肯定是城乡融合发展。“新农业就是农业现代化,现代化农业应该是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农业,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农信系统要围绕如何有效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来开展工作。”白澄宇特别强调模式创新,他建议,农村中小银行尤其要做好供应链金融,也就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形成的商业信用,依托于产业链、供应链对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服务好“三农”与民营经济 农村中小银行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