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数字生态新模式赋能 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3-09-02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突飞猛进,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近期发布的2023年中报看,多家银行普惠金融增长创新高,风险控制良好,不良贷款率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各家银行依托金融科技深化数字普惠生态,加大普惠金融授信客户拓展力度。

普惠金融增量扩面

今年以来,国家对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分关注,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断改善融资环境是重点工作之一,具体包括: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推广随借随还随贷等新模式,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等。

近年来,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多家银行的战略业务板块。

例如,建设银行将普惠金融、住房租赁和金融科技作为三大战略,打造覆盖城镇乡村、线上线下、母子公司的多维度新金融矩阵。近年来,该行持续深耕普惠金融战略,保持增量拓面态势,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小微市场主体,已成为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

建设银行中报显示,6月末,该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2.8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23.69亿元,增幅达21.79%。普惠金融贷款客户为29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1.69万户。该行持续巩固实体经济让利成果,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3.81%。

谈及如何取得这些成绩,建设银行副行长崔勇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大概得益于五个维度的工作:

一是锚定客户拓展的目标开展工作。按照年初管理层提出的方向,就是要围绕客户覆盖度做更多工作安排和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客户覆盖成为该行现阶段重点工作。围绕这个工作重点,该行今年开展了多项具体工作,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经营下沉等,客户市场覆盖面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调研中客户有关授信额度、业务流程、贷款期限等方面的新需求,开展了信贷流程优化和对部分产品进行了重新梳理设计。对于内部制度存在约束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都尽量按照客户需求和市场反应进行了集中优化和整改,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三是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上,建设银行代表金融界、金融同业做了试点攻坚,为科技型小微企业量身定做“善科贷”产品,按照技术流和未来现金流的整体安排推广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应用。

四是按照去年升级的“建行惠懂你”3.0版本,除了给普惠客户提供信贷之外,还推进了包括物流、法税、财务管理等在内的平台服务生态建设,进一步吸引客群。

五是推广套餐式服务。今年该行通过套餐式服务、综合化服务给普惠客户提供全方位产品服务供给,代收代付产品覆盖度、客户满意度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除建设银行外,还有多家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自身的重要业务抓手。

普惠金融作为交通银行四大特色业务之一,今年上半年取得长足发展。截至6月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9%,占比持续提升。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0%,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刘建军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该行将重点从几方面开展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深化业务特色打造,聚焦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需求,推动普惠金融扩面上量。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链金融为着力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增强交银科创系列产品的精准性可直达性,做精做专精准金融。

金融科技是破局关键

“传统经营模式下,服务小微企业成本高、风险大。以前商业银行多聚焦竞争大客户市场,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金融资源获得感不强。”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该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对于这道特别难迈的“门槛”,银行应该如何跨越?建设银行的答案是“依靠科技”。 田国立表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球的金融机构都在探讨这些问题。破局的关键是金融科技赋能,我行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改变传统的抵押依赖。我行实现数据增信,改变线下人工作业的传统模式,构建线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真正建立起数字普惠的新模式。”

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补充道:“建行的普惠金融贷款做得比较早,数字化普惠贷款的打法也比较有特色,我们把普惠贷款的产品和理念延伸运用到个人经营类贷款方面,特别是大力运用到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和农户的贷款服务上,打造了普惠贷款在个人端的‘第二赛道’。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产品创新,大力推广‘商户云贷’‘裕农快贷’等针对性强的产品包,其中‘裕农快贷’是对符合条件农户的线上化贷款。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模式,更好满足个人客户生产经营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今年上半年,普惠小微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快速突破,成效显著的还有平安银行、农业银行等。

根据平安银行中报,该行借助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先技术,深入供应链场景和生态,不断深化数字化、线上化经营,推动产品、流程、风控政策统一融合,提升智慧普惠服务能力。同时,该行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关于减轻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的倡议,通过发送利息券、减免结算手续费等举措,助力小微企业减负。

中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平安银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不含票据融资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户数105.97万户,其中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户数占比85%,处于产业链最底端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占绝对主体。贷款余额5775.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3%,其中信用类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02.15亿元,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7.4%。2023年上半年,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发放额为2354.29 亿元,同比增长18.5%,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渠道,全面升级数字化普惠客户服务平台“普惠e站”,实现开户、测额、贷款等业务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办理。该行充分发挥横跨城乡、点多面广的线下渠道优势,强化2.2万余家网点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在产品方面,该行聚焦普惠客群差异化融资需求,精准细分客户融资场景,打造覆盖信用、抵(质)押、供应链等全场景的线上线下信贷产品。

对于普惠金融而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十分凸显,科技对风险管理的助力作用不断增强。

崔勇表示:“我行持续主动全面做好普惠金融风险管理,通过大数据应用、风控模型不断优化重检、智能技术应用等,构建了企业级底线排查、反欺诈阻断、场景化模型选客、多维度额度管控、智能化监测预警、专业化催收的‘六位一体’风控体系,解决了原来难以人工解决的问题。”

“在资金监控的时候,有时候原来的小额信贷在管理上确实有管不到位的情况,会有一些疏漏,但通过数据和模型来管理,如果出现一些资金用途和流程中不理想的情形会自动预警提示,这样线下人员可以快速追踪进行回收。”崔勇举例称。

“另外,在整个风控体系建设过程中,我行不断加强信贷业务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实现贷前、贷中环节的客户多重过滤筛选,经过充分过滤后再加上贷后专业化、集约化管理,进一步减轻了管理压力和管理漏损,所以在不断提升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时,数字化经营使我行在普惠金融规模大、客户多、管理难的情况下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我们有信心通过客户覆盖面的增长、严格的内控管理、智能化风险管控,在上量基础上保证普惠金融质量安全。”崔勇表示。

数字生态新模式赋能 普惠金融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