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信通院预计,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人工智能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新动能。(2月9日《经济参考报》)
近段时间以来,世界范围之内,要问谁最火,非这个“人”莫属:ChatGPT。上线仅两个月,注册用户破亿。近几天,更是全网刷屏,到了人人聊ChatGPT的地步。普通人看到的是“天花板”,人工智能现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业界看到的是“风口”,人工智能展现出“浩瀚蓝海”,他们一刻也不能等——2月7日,谷歌发布下一代对话AI系统Bard;同一天,百度官宣了正在研发的文心一言(ERNIE Bot)项目,计划在3月完成内测后开放;2月8日,微软宣布推出最新版本Bing(必应)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一天多时间内,三家科技巨头闻风而动,纷纷高调回应,让人们感受到由人工智能释放的经济动能如飓风般袭来。
聊天机器人因能与普通人进行有逻辑的互动而让人们“惊为天人”,其实,人工智能应用早就潜入各种生产、生产场景:港口内,自动无人码头运转有条不紊;矿区里,智能勘探、无人采矿作业护航安全生产;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帮助医生提高诊疗的精准度……以至于,我们在一些城市道路上,偶尔还可见到无人驾驶的测试汽车。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的效果逐渐显现,吸引更多行业和领域加速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之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彰显“头雁效应”。对于科技后发国家来说,人工智能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换道超车”机会。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对人工智能进行了顶层设计、增加了制度供给。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项目,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1月30日,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项目开工动员大会举行。该产业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80亿元。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之一,如何占据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并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未来的重点。为此,我们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第一,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没有足够多的高水平人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目前,人才供需失衡、高精尖人才缺口大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亟待突破的“瓶颈”。
第二,产业发展是“叶”,技术创新是“根”。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带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科研机构、企业主体、金融机构等,要聚焦产业主战场,合力推动技术创新攻关,并构建起完善的“研发—产业—应用”体系。
第三,场景搭“舞台”,技术来“唱戏”。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完善,离不开应用场景。社会各方要多开“绿灯”,为其开放应用场景,推动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与迭代,比如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工厂、智慧能源等领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第四,精细治理,兴利除弊。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在其发展应用过程中,必须及时发现并堵住漏洞,有效规避安全风险,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造福社会。
抓住人工智能,就抓住了未来机遇。为此,我们必须咬定青山,全力奔跑,力争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