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上海立法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设置“信号灯”
发布日期:2022-09-22

《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22日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部省级地方法规,它有哪些亮点,将如何促进产业发展,随着未来技术迭代要如何“打补丁”,从而推动技术与经济、生活、城市治理等深度融合,备受业内关注。

赋能千行百业,产业路线图更明晰

无人驾驶、灯塔工厂、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日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3056亿元,同期产业人才从10万提升到23万,实现“双倍增”。

上海立法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设置“信号灯”

图片说明:9月1日在上海召开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工作人员(左一)向参观者介绍手术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这是上海继《上海市数据条例》后的第二部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法规,将有力支撑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助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此次立法注重创新性和引领性,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部地方立法的立足点从名称中即可看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包括总则、基本要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产业治理与安全、附则等六章共七十二条。其中,对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产业都提出了相关定义和范畴。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新江湾城街道落户了不少人工智能企业,也参与了立法的过程。在街道办事处主任杨福韬看来,条例最大的特点和创新在于其促进基础要素的流通、使用和运营,在此过程中推动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从而更好地调动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和完善。

划出“不可为”,为创新“预留白”

人工智能不仅具有技术属性,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业内认为,从全球范围看,虽然以立法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备受重视,但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有成熟经验,上海这部地方立法将为相关国家工作、国际合作破题。

参与此次立法工作的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吉栋表示,已经记不得为这部立法前前后后开了多少次会议,大家在反复商讨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比如人工智能三大要素的算法、算力、数据被不断优化、加强,人工智能电子人格制度则被取消等。最终,这部条例既聚焦促进产业发展的立法目的,审慎对待科技创新的风险隐患,支持与保障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活动探索;又关注新技术及其研发应用所致的复杂风险,引导与规范相关行为依法依规进行。

条例中有不少创新“干货”:比如第九条规定,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人工智能科研、应用等领域的负面清单;第六十五条规定,探索分级治理和沙盒监管,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空间。并且,上海市有关部门可以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轻微违法行为等制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上海市人大财经委立法监督处处长张震表示,人工智能许多领域发展快、变化快,通过负面清单、分级治理等方式,划出“不可为”的范围,能够更好释放活力,鼓励各类主体大胆探索。此外,算力有高耗能属性,对中小企业来说往往成本难以负担。条例规定,推动公共算力资源平台建设与利用,保障中小企业获得普惠的公共算力。

促创新、守底线,推动人工智能可信向善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层出不穷,未来产业或将面临一些新的风险,也可能对社会治理秩序构成新的挑战。

上海立法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设置“信号灯”

图片说明:7月18日,两辆上汽友道智途旗下的5G+L4智能重卡(右)列队行驶在东海大桥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条例在吸收多方意见建议基础上,不仅为产业发展预留创新空间,还注重构建体系化治理框架,维护产业发展与安全。此外,条例明确上海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针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特点,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表示,在落实条例中将进一步注重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一方面研究出台并动态调整高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清单等,另一方面制定人工智能领域伦理规范指南,开展相关伦理安全教育和宣传,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陈吉栋表示,推动人工智能可信向善,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行,是一项兼具科学性、社会性、治理性的系统性事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探索协同。未来,期待更为具体的配套规范出台,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记者龚雯、郭敬丹、周琳)

上海立法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设置“信号灯”